铿锵在线

寻找心中那些向善的力量

近段时间以来,从“托举哥”“凌志哥”,到“夺刀侠”,再到萝岗区法院吴燕军法官跳江救人,羊城市民感动于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义举中。尤其是吴法官的救人事迹,是被好事者翻出来的、发生于一个月前的“老黄历”。由此人们愿意相信,在广袤的社会土壤中,不知还有多少不被媒体“挖掘”的好人好事!

曾经,人们为“小悦悦事件”、“彭宇案”等见死不救、做好事反被讹的“恶例”,而哀叹于社会道德的滑坡。而羊城近期一系列见义勇为事迹,所串联成的一道亮丽风景,照亮了人性中的暗角,为在道德围城中的人们,带去了阵阵暖意。这也说明,人性的向善有序,从来都不曾远离;世道人心的底色,也并非全是漠然与阴冷。

当然这并非“处处是英雄”的盲目乐观,但也不必对世道人心感到悲观。说到底,无论是“小悦悦事件”中的冷漠路人,还是近期一系列见义勇为壮举,都只是折射社会道德良莠不齐的个案。在远比媒体报道更为丰富的庸常生活中,更多谈不上什么“新闻价值”的爱与良善,以一种无声无息的常态方式存在着。而这些,才是社会道德的底色。

所以,我更愿意将“托举哥”、“夺刀侠”等救人英雄置于这样的背景下来审视,而非将他们放在神坛上予以膜拜瞻仰。显然,他们不是神,甚至也不是如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“英雄”,他们首先是人,一个甚至常被忽视了的平凡个体。

所以我们看到“托举哥”、“夺刀侠”、吴法官救人后悄然离开,被寻找出来在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时,露出的却是腼腆而略微不安的神情。“只是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”(“托举哥”语)、“钱不够了跟我说,但不想让别人找到我”(“凌志哥”语)、“这是小事,没必要张扬和留名”(“夺刀侠”语)、“碰上了就是你的”(吴法官语)……质朴和坦荡无私的话语,总是那么地“所见略同”。我相信,这些句话应该不是被撺掇的,也不会是事先就深思熟虑的“新闻通稿”,应该是他们本能的质朴反应。

新闻追求的是轰动效应,但一些简单道理,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朴素的平常心,很少光鲜靓丽,甚至有可能是打着补丁。但其背后折射出来的力量,却沉实厚重、温暖人心。

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,我们与其刻意去寻找某次善举中的具体个人,不如寻找我们内心中那股早已淡漠或被忽视的向善的力量。这既是因为有些见义勇为壮举,如夺刀、跳江救人,普通市民难以复制,也是为了尊重他们“隐于市”的意愿——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善呢!更是因为:暖化稍显冷漠的人际关系,扶起摔倒的社会道德,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,而过多的壁上观,终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
显然,向善的力量,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召唤,很少为外界所波动。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,也许大多时刻都在沉默,一旦遇到适当的时机,它会如流星般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
有这么一则简单却流传很广的故事,说是潮水退去的沙滩上,一个小女孩执着地把搁浅的一条条小鱼扔回大海里去。大人不解地问,这么多小鱼,你扔得过来吗,谁又在乎这些呢?小女孩没有停下手中的重复劳动,只是低着头倔强地说,这条小鱼在乎!是的,生命如此微小,却卑怯地躺在大地上,等着你来怜爱。也许你的力量弱小,但你一个不经意的动作,却可以挽救一条生命,创造一个奇迹。

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便是怎样。也许铺天盖地的“托举哥”、“夺刀侠”,最终会让人审美疲劳,甚至会厌倦反感。但这种克己向善的力量,一旦呈燎原之势而合成一处,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里,都会心向往之。